本網訊(通訊員 胡雅晴)近年來,石泉縣聚焦新就業(yè)形態(tài)勞動權益保障與工傷爭議處理等問題,以“預防為主、基層為主、調解為主”為原則,通過機制創(chuàng)新、數字賦能和服務下沉,不斷提升勞動爭議處理效能,為優(yōu)化縣域營商環(huán)境、維護社會和諧穩(wěn)定提供有力支撐。
創(chuàng)新“一站式”調解機制,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。石泉縣人社局前瞻謀劃、主動作為,于今年4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就業(yè)形態(tài)勞動爭議“一站式”調解中心,有效整合人社、法院、司法、工會、工商聯5部門資源,打破行政壁壘,形成協同共治合力。該中心推行“1小時響應、7天辦結”快速調處機制,創(chuàng)新運用“背對背釋法、面對面協商、專家會診、司法確認、跟蹤回訪”的“調解五步法”,高效化解新型勞動糾紛12起,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18.6萬元。同時,充分運用“互聯網+調解”和“人民法院調解平臺”,實現仲裁申請“指尖辦”、調解過程“在線辦”、協議文書“云端簽”,有效降低當事人訴累。依托縣零工市場設立“新就業(yè)形態(tài)勞動者服務之家”,配備獨立調解室和法律咨詢臺,提供勞動爭議調解、法律咨詢等“一站式”綜合服務,吸納資深仲裁員、專業(yè)律師等20余名人員組建專業(yè)化調解隊伍。在11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建成標準化調解中心,推動35家基層調解組織完成系統注冊,形成縣、鎮(zhèn)、企三級調解網絡。
深化“工傷速裁”試點,跑出權益保障“加速度”。針對工傷案件處理周期長、成本高的問題,石泉縣人社局大膽探索、先行先試,深化“工傷速裁”機制改革,開辟維權“綠色通道”。出臺《石泉縣“工傷速裁”工作方案》,推行“快收快立、快調快結”模式,全面優(yōu)化辦案流程。對事實清楚、權利義務明確、已完成工傷認定的案件實現當日受理、當日立案、當日送達,將平均辦理周期從法定的60天壓縮至30天以內;對于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案件,堅持“調解先行”原則,充分依托微信“多元調解”小程序,最快3小時內完成在線調解、協議簽署、文書生成及司法確認全流程。聯合縣人民法院設立勞動糾紛調解委員會工作站,加強“調、裁、審”有機銜接,實現案件信息數據共享與在線流轉。
強化部門聯動與基礎保障,推動調解仲裁提質增效。石泉縣人社局通過堅持黨建引領、健全工作體系、深化部門協作、提升隊伍能力,不斷推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高質量發(fā)展。今年5月高效入駐縣綜治中心,嚴格落實“AB崗”制度,推動實現群眾訴求“一站式受理、多部門聯動、一攬子調處”。結合“人社工作進園區(qū)”等專項活動,聯合社保、勞動監(jiān)察、市場監(jiān)管等部門深入企業(yè)開展用工風險排查,從源頭預防勞動爭議發(fā)生。開展“普法三進”活動,覆蓋企業(yè)職工2300余人次,提升勞資雙方法治意識。加強調解仲裁隊伍建設,培育省級勞動爭議調解綜合示范單位1個、市級金牌調解組織2個和金牌調解員2名,切實提高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員的工作質效。
通過機制創(chuàng)新與數字賦能雙輪驅動,石泉縣人社局成功推動勞動爭議化解工作從“被動應對”向“主動治理”、從“單一調處”向“多元共治”的深刻轉型,形成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石泉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