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(wǎng)訊(通訊員 馮友松)“總覺得自己還很年輕,驀然回首,36歲的她,為人師已有十二個年頭。在這十二年里,筆墨春秋,書寫了教書育人的喜怒哀樂;講臺歲月,浸透了不懈追求的摯愛深情。”——她就是建功立業(yè)新時代巾幗女杰、漢陰縣城關鎮(zhèn)楊家壩小學校長趙麗。
教育情懷,做最美教書人
2002年7月畢業(yè)于安康師范學校音樂專業(yè)的趙麗,2006年通過招教考試走上教師崗位,被分配到離縣城30余公里的鐵佛寺鎮(zhèn)安坪小學,每一次家與校之間的往返,都要坐車再翻山越嶺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才能到達。在這個只有9名教師的學校,她從事數(shù)學教學,兼任音樂學科、班主任和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工作。當時學校的音樂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,沒有任何音樂樂器,學生們會唱的也只是幾首流行歌曲,怎么辦?她因地制宜,因材施教,把課堂搬到田野上,搬到山野間,石頭就是凳子、田坎就是課桌。有時用自制的“沙錘”為歌曲伴奏、有時用樹上折下的柳枝翩翩起舞。“動中學、玩中學、樂中學”的快樂給孩子們留下了最美好的童年回憶。
山里的孩子大多比較羞澀,不太敢與老師親近。為了實現(xiàn)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,她與學生約定通過“紙鶴傳書”的方式訴說心里話。并鄭重承諾:有信必回,有問必答!從此,她又多了一項額外工作——用真心和愛心去回復每個孩子的心里話。通過家訪與“紙鶴傳書”,切身體會到了山區(qū)貧困學生、留守兒童的學習、生活不易,便經(jīng)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為孩子們捐款、捐物、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學業(yè)輔導,幫助他們了解山外面的世界,樹立健全的人格。往返途中、家訪路上,那個在雨中、雪中、春光中穿梭的瘦弱身影,成了同事學習的榜樣,孩子們心中最美的老師。
用教育智慧,走艱辛辦學路
不經(jīng)意間,時間的年輪劃到了2014年底。由于業(yè)績突出,她被調入縣城的小學擔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。滿滿當當?shù)男@、滿滿當當?shù)慕淌遥絹碓蕉嗟募议L為了讓孩子享受到優(yōu)質的教育資源而將孩子送到城里的學校就讀,大班額壓力嚴重困擾著這所百年老校。所幸,2016年漢陰縣教育資源整合布局調整,逐漸縮小城市、鄉(xiāng)村教育差距,使所有孩子享受公平教育。由于需要,9月開學前夕,她帶著:“辦好老百姓家門口學校,以鄉(xiāng)村包圍城市,緩解城區(qū)大班額壓力”的任務,又回到農(nóng)村小學。來到了由于歷史客觀原因學生流失嚴重,瀕臨撤并分流局面的城關鎮(zhèn)下屬100余人的村級小學。有人問她,為什么放著離自己家只有百米不到的城里學校到這樣一所即將“辦不下去”的學校來?
她笑而不答,她有自己的想法:因為她看到了因大班額原因制約百年老校發(fā)展的無奈;看到了家長一天往返幾趟將孩子送到離家遠“好學校”的辛苦;她看到了“過度飽和”孩子們不能在教室里、操場上自由發(fā)展的現(xiàn)狀。她覺得作為共產(chǎn)黨員應該義不容辭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。
面對學生厭學現(xiàn)象嚴重、教師敬業(yè)態(tài)度、教研教學水平,學校管理有待加強、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的現(xiàn)狀。如何完成任務?使她日不能食,夜不能寐。度過了短暫的崗位適應期、團隊磨合期,通過與學生、家長、村組干部進行大量的訪談,了解需求的同時,結合當前教育新形勢、新理念,對學校的辦學方向進行了重新規(guī)劃。
科學管理,銳意改革,辦老百姓家門口好學校。首先從學生的學風、教師的教風、精細化管理抓起。“抓”學生:結合被教育部評為優(yōu)秀案例,并在全國進行推廣漢陰首創(chuàng)的三段三層三類“德育實踐作業(yè)”,從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抓起。一言一行、潛移默化,扭轉學風、班風、校風。“抓”教師:結合習近平總書記“四有教師”講話精神,從黨員教師“兩學一做”活動和“追趕超越”思想武裝開始。加大校本教研力度,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;加大教師外出培訓力度,改變育人觀念;開展“雙學比拼”促進教師專業(yè)成長。“抓”課程:她深入課堂,賽課磨課,開發(fā)校材,構建起真正以學生為本的課程體系。“抓”管理:教學、安全、衛(wèi)生、營養(yǎng)餐......分工明確,責任清楚。重過程、重細節(jié)、重實效。組建家委會,邀請家長參與學;顒雍凸芾怼“抓”特色:結合傳統(tǒng)文化進校園活動和當前學生發(fā)展核心素養(yǎng),在一、二年級試點開設低段英語口語課程;全面推進國學課程、“沈尹默執(zhí)筆五字法”書法課程、閱讀課程、“樂器進課堂”藝術課程、好廚藝課程等等。會一種樂器、擅長一兩項體育技能、會炒家常菜、廣泛閱讀、能寫漂亮的漢字,成為學校每個學生必會技能。“抓”發(fā)展:通過她多方協(xié)調爭取支持,加快對校園基礎建設美化、亮化工程,營造良好育人環(huán)境;添置圖書、活動器材,豐富學生課外活動;加快信息化智慧校園建設,使學生在家就能享受學校教育資源。
在她的科學管理下,學校不論是從辦學條件還是內(nèi)涵發(fā)展上都有巨大改變。逐漸成為了:一所不用上課外補習班的學校、一所為學生打下良好國學根基的學校、一所進行揚長教育的學校、一所盡量縮小與城市甚至大城市之間差距的學校。孩子們愛上了學校更愛上了學習,老師職業(yè)幸福感提升,學校綜合教育質量連年攀升,學生回流情況可喜,學區(qū)內(nèi)的適齡兒童基本全部在學校就讀。家長滿意度和社會影響力大幅提升,省市縣兄弟學習到校參觀交流不斷,在當?shù)禺a(chǎn)生了較大的影響,起到了引領作用。她的《承三沈底蘊·揚國學傳統(tǒng)》、《在變與不變中行進》、《從少先隊輔導員到校長的成長之路》分別在全市的課外閱讀現(xiàn)場會、全縣教育質量提升會和少先隊輔導員培訓會上進行交流發(fā)言。學校先后迎接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驗收和國家教育部改薄工作小組、中央網(wǎng)信辦到校調研,紛紛對漢陰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鄉(xiāng)村小學完善的辦學條件和先進的辦學理念贊不絕口。2018年6月1日,陜西省教育廳王建利廳長到校慰問師生并與學生親切交談,當了解到孩子們在學校能夠學的開心、吃的舒心、家長放心后露出了滿意的微笑。學校先后被授予“陜西省書法教育示范校”“安康市文明校園”“安康市藝術教育示范校”“漢陰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”等多項榮譽稱號。
滿腔熱情,傾心扶貧,助力孩子快樂成長。2017年,在全省上下響起立下“軍令狀”,發(fā)出“總動員”,打贏“脫貧攻堅戰(zhàn)”沖鋒號角時。她與全校教職工一起,堅決落實教育扶貧工作總體要求,認真摸排,精準識別,分類統(tǒng)計,建好臺賬,精準幫扶,宣講教育扶貧政策。率先施行漢陰縣教育扶貧“一戶一策、一生一卡、一教一幫”三個一幫扶政策,學校教師全部與建檔立卡家庭兒童形成結對幫扶,使學區(qū)內(nèi)的“三類”(貧困、留守、殘疾)兒童,生活監(jiān)護有人管、生活有人幫、學業(yè)有人教。切實讓每一位貧困兒童享受到優(yōu)質教育,不讓每一個困難家庭的孩子失學。學區(qū)內(nèi),入學鞏固率100%。“我們做教育扶貧,不是為讓人看的,一定要讓學生和家長切實感受到幫扶帶給他們的實惠。”這是她多次在學校扶貧工作會上講的。俗話說“人窮志短、馬瘦毛長”,對于那些因殘、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和孩子來說,他們的心理很脆弱也很敏感。為此,她經(jīng)常在工作會中強調,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,要十分注重對貧困戶家長的心理疏導教育;幫扶活動也要注意保護兒童心理,避免敏感詞語和話題;在調查走訪、發(fā)放資助金時要給予鼓勵、教育。一次,聽老師反映一個學生家長將領取的資助金喝酒打牌把錢花完,連孩子必須的文具都不買,為此她特意同這個家長深入交流,對他的人生觀進行教育引導,讓他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家庭、孩子的傷害,該家長通過談話后表示要痛改前非,重新振作,對家庭和孩子負起責任,爭取盡快脫貧。為了讓幫扶真正有效果,堅持利用主題升旗儀式、班隊會、晨會等形式,開展學生勵志教育活動;讓教師根據(jù)學生薄弱學科,因材施教,有的放矢,不讓一個孩子掉隊,有針對性的保證學業(yè)幫扶實效性。扎實有效開展各項活動,提供鍛煉平臺,學生根據(jù)個人興趣自己選擇,進行興趣特長培養(yǎng)。激發(fā)學生自信心,獲得成就感。她經(jīng)常利用課間或休息時間對幫扶的3名學生進行家訪、談心,實時了解思想動態(tài)、學習情況、生活情況,及時調整幫扶措施。親自籌劃幫扶貧困學生系列活動——“暖冬行動”在學校落地生根,在她的號召下,全校教師積極參與,紛紛伸出援助之手,為貧困學生捐助各類學習用品、棉衣棉鞋,喜迎中秋、歡度國慶等一系列扶貧幫困活動贏得了學生家長的廣泛贊譽。
用榜樣力量,做夢想播種者
“家也是校,校就是家,哪計日夜、路遠、風高”。這是她在學校崗位欄照片下一直留著的一句話,這句話彰顯了她辦好學校的決心。兩年,700多個日夜,那個騎著摩托車風里來雨里去的身影印在老師、學生、家長的心里。殫精竭慮,心系學校。每每想起,初到學校時,一位學生的母親拉著她的手說的話:“孩子學習不好,我們不識字,也沒能力讓他上城里的學校,全靠老師和學校,讓他有出息,以后不過我們這樣的苦日子”,她就不敢懈怠,怕愧于家長的期望。披斬荊棘,兩年來,覺得最虧欠的是家庭、孩子。她的丈夫是一名警察,平時工作也十分繁忙,雙方父母年邁,孩子基本處于散養(yǎng)狀態(tài)。父親手術,她沒能陪護;母親雙手臂骨折骨裂,她沒能端茶倒水侍奉;孩子參加活動,她沒能在場邊加油鼓掌......因為學校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長需要她。
真誠尊重、凝聚人心、擁抱變化、激活發(fā)展。提起她,學校的每一位師生都會由衷的豎起大拇指,因為在校園里,時刻能體會到校長的尊重、體貼、關愛和理解,校長的人格魅力讓她們敬重和折服。如今,走進學校的每一位領導、家長、老師、學生無不說,學校變了、美了、大了。當電視臺的記者問她:“這兩年你覺得最苦最難的是什么”?她笑著說:“現(xiàn)在各級政府重視教育、各級領導重視年輕人的指導和培養(yǎng),沒有什么難的”。但大家都知道,把這樣的一所農(nóng)村小學辦出成績、辦出特色,花費了她多少時間和精力,學校的一草一木、一字一景,也無不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汗水。
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,作為一位農(nóng)村小學校長,一名一線教師,她用愛心與執(zhí)著,支撐著自己的教育行為,教育理想,帶領全體師生致力于學校發(fā)展,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學校,打造“特色學校”“農(nóng)村一流學校”,促進教育均衡。作為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,一位人民教師,她用行動和付出,在脫貧攻堅的路上,一步一個腳印,詮釋著一個校長的職責所在、情感所系和組織所托,用實際行動彰顯著共產(chǎn)黨員的動人風采……